第六屆亞太地區媒體與科技和社會發展研討會暨亞太科技傳播峰會,定于今年11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光召擔任大會主席。本次大會主題為“新技術、新媒體、新格局——大眾傳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大會的籌備工作進展順利,目前已收到論文近130篇,國際上已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專家報名參會,并將發表精彩的大會演講。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網絡作為一種媒體顯示出日益強大的生命力。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網絡媒體首次正式成為奧運會持權轉播商。第六屆亞太科技傳播峰會,將首次全面研討網絡等新媒體迅速發展壯大,與傳統媒體競爭、融合形成的科技傳播新格局。
記者從今天在北京舉辦的第六屆亞太科技傳播峰會記者見面會上了解到,自1993年對公眾開放以來,互聯網已由一種信息技術手段,演變為在社會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新媒體。1999年舉辦的第二屆亞太地區媒體與科技和社會發展研討會(亞太科技傳播峰會)在國際上首次明確提出“網絡是第四媒體”,引起廣泛關注。此后,網絡媒體獲得巨大發展。據世界互聯網統計公司公布的數據,截至2008年6月30日,全世界網民數量為14.6億,占世界總人口66.8億的21.9%,比2000年12月31日增加了305.5%。
在北京奧運會上,網絡媒體以其報道規模大、原創率高、市場運作和技術水平高等優勢,推動了媒體新格局的形成。大會組委會稱,本屆大會選擇在北京奧運會后舉行,并以“媒體、傳播與北京奧運”作為重點議題,將為媒體工作者和傳播學者觀察、研判“后奧運時代”媒體發展趨勢和新格局提供絕佳的機會。
中國網絡媒體發展迅猛。1995年1月,《神州學人》雜志成為中國第一份中文電子雜志。2006年第16屆“中國新聞獎”首次將網絡新聞作品納入該獎評選。據統計,截至2008年6月30日,中國網民數量達到2.53億,網民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網民每周上網時長為19小時。另外,中文已經成為網上第二最常用語言,使用比例僅低于英文的29.4%,為18.9%,超過位于第三的西文的8.5%。
據介紹,本屆大會還將研討“媒體、傳播與抗震救災”等,議題涉及新聞媒體在抗震救災中的作用;互聯網傳播在抗震救災中的特點;媒體和記者災難采訪報道倫理;抗震救災中地震知識傳播的途徑與手段;突發事件或重大危機發生后政府信息公開與媒體報道的關系;抗震救災報道中的傳播技術手段;災后重建、可持續發展與媒體參與。
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發起并主辦的“亞太地區媒體與科技和社會發展研討會”自1992年至今,已成功舉辦了五屆,被認為是國際科技傳播領域的三大會議之一。研討會始終密切關注世界各國媒體、科技和社會前沿領域的發展趨勢,分析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研討相應的對策。經過國內外同仁的共同努力,研討會已經成為世界及亞太地區媒體與科技和社會發展領域具有影響的國際會議,其中第二屆大會(1999年)對“第四媒體”概念的提出;第四屆大會(2004年)對“重大危機應對”主題的研討、第五屆大會(2006年)對“全民科學素質”建構的關注,以富有建設性的成果對媒體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